Thomsen‐Friedenreich antigen (T 抗原) 活化病人之輸血策略
目的 Thomsen‐Friedenreich antigen (T 抗原) 是指紅血球上的 Sialic acid 被細菌所產生的 neuraminidase 破壞之後,所呈現出的抗原。由於大多數的成人血液中皆含有 Anti-T 的抗體,過去曾有案例指出此抗體可能造成曝露出 T 抗原之紅血球溶血,因此本院目前針對 T 抗原陽性的病人給予洗滌紅血球,並儘量避免血漿類的血品使用,如需輸用血小板,則給予減少血漿之血小板。然而,洗滌紅血球並無設庫存需特別向捐血中心訂製,減少血漿的製作也相當耗時繁鎖,而且在血品開封後,洗滌紅血球保存期限縮短為 24 小時,血小板為 4 小時,同時有增加細菌汙染的可能,更有文獻指出,血小板在移除血漿之後,血小板的活性會下降(Veeraputhiran et al. 2011)。本文將搜尋過去文獻,討論對於 T 抗原活化的病人是否必須輸用洗滌紅血球或是減少血漿之血小板。 T 抗原與 Anti-T 抗體 在 1925 年就發現到在測血型時,受到細菌汙染的檢體容易造成紅血球的多重凝集,而容易使血型檢驗錯誤。最先是由 Thomsen 現到這個現象,而 Friedenreich 進一步找出造成此現象的細菌酵素,它會使紅血球上的隱藏抗原顯露出來,後人稱此隱藏抗原為 Thomsen‐Friedenreich antigen 簡稱 T 抗原,而成人血漿中都含有可凝集露出 T 抗原紅血球的抗體 Anti-T(Crookston et al. 2000)。較常見會引起 T 抗原曝露的細菌包含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Clostridium perfringens、Vibrio cholera,它們產生的 neuraminidase 能移除紅血球上的 Sialic acid,讓在下面的 beta-linkage 之 D-galactose 結構曝露出來,成為 T 抗原的位置,這個現像稱為 T 抗原活化。臨床上 T 抗原活化常見於受肺炎鏈球菌感染或患有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之新生兒(Klein, Novak, and Novak 1986; Wang et al. 2011),以及重症菌血症之成年人(Lenz et al. 1987)。Anti-T 的形成方式與 ABO 血型的 Anti-A 及 Anti-B 類似,一般認為是人類在接觸到...